关于设计,生活和电子的二三事

互联网的那些事(1)

互联网的那些事(1)

某天跟人聊天,提到百度卖贴吧,然后不知怎么的想到之前百度有个叫“有啊”的产品,似乎和这个挺般配的。于是回忆的潮水如波涛汹涌澎湃一发不可收拾。于是想到了不如写个互联网的那些事连载吧,把从第一次上网到现在的那些有趣的事,奇葩事,做个记录,以备纪念。

FBI WARNING
以下内容可能包含大量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内容,可能对某些不特定人群产生成吨的伤害,如果您遇到让您感觉不适的内容,解决方法如下:1、忍着;或2、右上角叉叉。如果想发表看法,欢迎评论。本文作者保留删除/屏蔽/禁止评论等一切权利。本连载欢迎个人非商业目的分享,但不欢迎公众号/营销微博等一切导致单次分享阅读量超过100的行为。作者保留一切权利。(话说关于FBI WARNING还有个小插曲,以后再说。)以下正文开始。

话说很久以前,上帝想买点东西,但又懒得出门,同时呢,上帝还想没事在家看看小电影,找别人聊聊天,怎么办呢,于是就有了互联网。
当然,以上是我瞎扯的。现在上的(或者说被上的)互联网前身是美国阿帕网【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cn/ARPANET】原本是用来让美国科研机构和军方相互交换信息用的,随着需要交换的信息越来越多,越来越多的单位连接到了这个网络,但最初阿帕网的设计已经不能满足这么多终端的需要了,于是有钱的米国人就在阿帕网基础上设计了TCP/IP协议,并扩充成为了美国国内的互联网,或者说是美国国内的“局域网”。后来,由于不同国家之间也需要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,国家之间就铺设海底电缆,将各个国家之内的局域网连到一起了。当然,因为米国有钱又有技术,所以不同国家之间互联的协议也都用的是米国那一套。于是就有了最早的互联网。
我最早是在小学时候接触到电脑,那时完全是字符界面,就像现在的Ubuntu终端的那种界面,图形界面也有,Windows 3.2,估计现在几乎没人听说过了。没什么程序可以用,所以几乎每次上机课最终都会变成纸牌课或扫雷课。当时还有计算机信息比赛,是用一种叫LOGO的语言在屏幕上作图,当时感觉好神奇。

图片来源:Google Image
没找到Windows版本的,找了个Ubuntu版本的。这就是LOGO语言,图标是一只小乌龟,乌龟在屏幕上的轨迹就是做出的图。基本上可以算是画图的编程版了。写好代码点运行,如果电脑速度不够快,还能看到乌龟在屏幕上爬啊爬。
我家好像是在1998年前后有了第一台电脑,还是Intel赛扬133MHz的处理器,跑的Windows95系统。当时的系统可不像Windows7或Windows8这么好用。Windows95不支持USB设备,就算你有个U盘,在当时也用不了,要在两个电脑之间传输文件只能用软盘,软盘容量还很小,只有720KB或1.44MB,不过那时候文件也都不大,DOS6.22操作系统“只要”6张软盘,大点的游戏也“只要”2~3张软盘,硬盘容量一般在2~4GB。当时最流行的游戏是扫雷,中国象棋之类的,还有仙剑奇侠传。
后来Windows98出了,终于支持USB设备了,但当时能用的,或者说能买到的设备也只有U盘,容量最大128MB,卖的还好贵。攒了好久零花钱,终于买了一个U盘,64M,90RMB。不过当时U盘并不规范,好多U盘没有按照标准USB存储设备规范设计,导致好多U盘用之前还需要另外装驱动,驱动是在光盘上存的,然而学校电脑,你懂的,没有光驱没有软驱⊙▽⊙幸运的是,我的U盘不用另外装驱动,所以有段时间经常被借来借去拷小说什么的。

图片来源:Google Image
看起来和现在的U盘似乎没什么区别,唯一的不同就是容量小很多,价格贵很多,64MB的就要近100RMB啊~w_w~让我先哭会
不得不吐槽的是Windows98的稳定性。蓝屏是家常便饭。如果你经常折腾电脑,装点软件,插点扩展卡什么的,改动之后最好祈祷电脑不出问题。虽然没什么卵用。某次时代广场大屏幕的电脑蓝屏让Windows几乎家喻户晓。作为几乎同时代的操作系统,面向服务器的WindowsNT就要好很多,毕竟是需要稳定性的操作系统。对于家用系统,直到WindowsXP这种情况才有根本好转。

图片来源:Google Image
然而这个时候互联网并不流行,谁家有个电脑都算很稀罕的了,如果再能连上网,那绝对是土豪级别的。电脑贵,网费贵,速度还慢(比现在串口速度还慢),基本只有几KB每秒,网速不好时候打开个网页的时间够你去泡一杯咖啡然后喝完了,所以即使能上网,能做的事情也不多。
在当时,论坛是他们不多的交流方式之一。由于网速慢,网费贵,论坛也是要用telnet登录的,就和Ubuntu终端一样。网页的普及是几年后的事情。界面里显示的图形都是用字符组成的,所以在当时网络环境下速度还可以接受。内容嘛,当然是纯字符的,图片就不要想了,视频flash更是不可能的。即便如此,还是有各种牛人用字符生成图片和视频。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试试字符版的星球大战,方法是点Windows开始菜单->运行->输入telnet towel.blinkenlights.nl然后等待,观看……(然而似乎Windows已经默认不安装telnet了好忧桑)。
另外,现在似乎中科大还能用telnet登录。

图片来源:Google Image
至于游戏,虽然一直是互联网的热点之一,但在当时并没有太多可以玩的。石器时代【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石器时代_(游戏)】是第一个有图形界面的游戏,在这之前,游戏是这个样子滴:

图片来源: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File:God_Wars_II_screenshot_of_dungeon_with_MUSHclient_plugin.png#mw-jump-to-license
我擦,这是游戏?对!你没看错!这就是游戏,MUD,也叫做泥巴【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MUD】。所以别再说你玩过泥巴了(‘・ω・’)这就是在互联网刚开始阶段的游戏,用文字方式描述游戏里你的人物当前状态,然后用类似在终端里输入指令方式控制人物行动。
而有图形界面的游戏就和现在的游戏差不太多了,无非是现在的游戏画质更好,任务动作逻辑更复杂。
在1999年还有一次特别的比赛,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【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】,或者戏称“72小时网络救援行动”。参赛者在72小时时间内只能通过网络与外界联系,包括食物,水等都需要从网上购买。相比现在的快递最快当天送达,如果不是因为比赛,在当时能三天之内送到已经算是奇迹。比赛的结果还不错,只有一名参赛者未能完成。可以想象比赛过后的媒体宣传,跟伦敦动物园引进的第一只大熊猫那样,或者还要更大张旗鼓一些。

(未完待续)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。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